摇蚊图片,摇蚊长怎么样?摇蚊怎么防治,摇蚊用什么药最有效?摇蚊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摇蚊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耕种帮种植网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摇蚊
二、别名:暂无
三、学名:Chironomid
四、分部地区:世界性分布,遍及各大区。
五、危害:暂无。
六、危害方式:刺吸式口器
七、危害症状:环足摇蚊属的一些种类则直接取食水生植物的叶片,成为典型的植食性种类。粗腹摇蚊亚科与部分摇蚊亚科的种类则为肉食性,捕食其他摇蚊幼虫、寡毛类、小型甲壳类等。
八、形态特征:
1、卵球形或长椭圆形,白、黄、褐色或红色,产下时常数十粒至数百粒包埋于胶质中,形成胶质长带,或成块状。
2、幼虫淡色,部分种类因体液中含有血红素而身体呈血红色。身体细长,各体节粗细相近。
3、摇蚊成虫几乎不取食,或摄食少量含有糖分的液体。夜间有强向光性,灯下常见。羽化后常有婚飞习性,雄成虫成大群在清晨或黄昏群飞,雌虫被吸引入群后即行交尾,常在数秒钟内完成。雌虫一生一般只产一次卵,直接产于水面,或将胶质卵带粘附水生植物上。卵期由数日至数周不等,但多数种类卵期很短。幼虫期占据整个生活史的大部分时间,由2周至4年不等,一般为4~5月。幼虫4龄,全部在水中度过(少数陆栖种类除外)。多数种类在水底的泥砂中生活,同时摇蚊还可促进底泥有机物中的氮、 磷的释放,以唾腺分泌物粘附淤泥或砂粒等,建一软薄的管状巢筒,栖居其中,头部伸出取食,食料包括沉积物中的有机物碎屑、藻类、细菌、水生动植物残体等。部分种类钻入水生植物组织中建巢。
九、发生规律:
摇蚊幼虫是淡水水域中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幼虫生活在水中,摇蚊幼虫呈蠕虫状,体内有血红素呈血红色,又名红虫,俗称鱼虫,是水体中鱼、虾等食物链中的一环。摇蚊幼虫依靠水中浮游生物为食,不污染水体,还能够净化水质。摇蚊繁殖量大,繁殖周期5天到10天,生命期1个月到3个月。据一般估计,摇蚊的种类大约可占湖泊生物区系的25%。个体数量常极为众多 ,栖息密度每平方米达到5万只幼虫的情况并不少见,因而成为水域生物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主要以水底有机物碎屑为食,且摄食量相当可观,因而在加速水体物质循环中的有机物矿化作用和消除有机物污染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摇蚊科昆虫又因种类丰富,个体众多,不同种类对水域生境要求不同,从而成为监测水体环境和污染状况的优良指示生物,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摇蚊幼虫又是鱼类的优良天然饵料,营养价值很高,因此与养渔业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少数植食性种类的幼虫可以对水生经济作物造成侵害。
水质持续恶化也是摇蚊提前出现的原因之一。水体污染严重,导致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大大提高,微生物大量的繁殖,为摇蚊幼虫提供的充分的食物。
西湖公园摇蚊的危害也成为一些记者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湖水中富营养化趋势加剧,水中氮、磷等元素含量的增加,藻类等的大量繁殖,再加上适宜的气候环境等因素,为摇蚊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生活条件
摇蚊不是卫生害虫,不传播疾病,人们不必恐慌”。当然,“摇蚊”过多,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清除杂草,清理积水,即可减少摇蚊的滋生。
摇蚊大量聚集,是水污染加重的警示。水污染使得水体的有机物及微生物增多,为摇蚊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生长环境。摇蚊适宜在15℃到25℃的环境生长,每年的秋天是摇蚊繁殖高峰期。如果开春后持续高温,达到摇蚊的气候生长条件,也会提早半年出现高峰。
十、防治方法:
摇蚊的成虫在植物、遮蔽的沙隔和室内环境等栖息,这些成虫可用喷雾杀虫剂杀死。摇蚊幼虫与蚊子幼虫不同之处,是摇蚊幼虫不需要在水面呼吸,而会摄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故不能用蚊油来令幼虫窒息。杀虫剂和杀幼虫剂如苏云金杆菌均是控制摇蚊幼虫生长的较佳方法。
由于摇蚊在幼虫及蛹阶段均属水栖,减少其滋生源头及治理水质可视为基本的防治措施。市民应定期检查排水渠,避免积水。倘无法清除有摇蚊存在的水体,则可用食蚊鱼作为生态上的防治媒体。
由于摇蚊的成虫受光源所吸引,在日落时分最为活跃。因此在该时段避免使用非必要的光源可在某程度上把滋扰程度减低。
摇蚊的成虫的防御措施,如装设防护网及小孔沙网等,均可阻挡摇蚊进入室内环境。
以上就是耕种帮种植网对摇蚊的介绍及防治方法,如您有更好的见解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