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耕作整地
我国土壤种类繁多,种植制度多样,因此麦田播前耕作整地技术种类较多。总的原则是以耕翻(机耕)或少免耕(旋耕)为基础,耙、耱(耢)、压、起垄、开沟、作畦等作业相结合,正确掌握宜耕、宜耙等作业时机,减少耕作费用和能源消耗,做到合理耕作,保证作业质量。
(一)耕翻。耕翻可疏松耕层,降低土壤容重,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二)少免耕。对于播种前的土壤耕作可以应用“少免耕”,包括旋耕,或浅耕、耕而不翻等。进行玉米秸秆还田的麦田,也可以采用旋耕的方法。(三)耙耢、镇压、造墒。近年来,黄淮海麦区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如果不耙耢以后再播种,会发生播种过深的现象,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降低产量。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保证播种深度一致,出苗整齐健壮。无论是通过耕翻还是旋耕掩埋玉米秸秆,均应在播种前灌水造墒,墒情适宜时搂划破土,扶助出苗。
二、品种选用
一是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条件选用冬性、或半冬性、或春性品种种植。二是根据生产水平选用良种。如在旱薄地应选用抗旱耐瘠品种,在土层较厚、肥力较高的旱肥地,应种植抗旱耐肥的品种;而在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田,应选用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种。三是根据不同耕作制度选用良种。如麦、棉套种,不但要求小麦品种具有适宜晚播、早熟的特点,以缩短麦、棉共生期,同时要求植株较矮、株型紧凑,边行优势强等特点。四是根据当地自然灾害的特点选用良种。如干热风重的地区,应选用抗早衰、抗青干的品种,锈病感染较重的地区应选用抗(耐)锈病的品种,南方多雨,涝害严重的地区,日照少,穗分化时间较长,宜选用抗(耐)赤霉病及种子休眠期长的品种。五是籽粒品质和商品性好。六是选用良种要经过试验、示范。
三、施肥
(一)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近几年,黄淮海麦区各省均创出亩产600kg以上的超高产示范田,都是在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2%及以上,氮、磷、钾营养丰富并协调的条件下创出来的。目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方法一是增施有机肥,在有机肥缺乏的条件下,唯一的途径就是秸秆还田。
(二)氮、磷、钾化肥的施用。目前生产中化肥施用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重视氮肥的施用,轻视磷肥和钾肥的施用,二是部分地区氮肥施用量过多,三是氮肥施用不合理:氮肥全部底施“一炮轰”,或在高产田底肥用量过多,追肥过少,或是年后氮肥追施时间偏早。以上问题必须改正。
四、播种期
实践证明,冬小麦播种适期的确定与温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冬性品种播种适期为日平均气温16~18摄氏度,弱冬性品种为14~16摄氏度,春性品种为12~14摄氏度。具体确定冬小麦播种适期时,还要考虑麦田的肥力水平,病虫害和安全越冬情况等。为应对气候变暖的形势,冬小麦的播种适期应该比过去的适宜播种期适当推迟,但是,推迟几天合适应通过播期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来确定。
五、播种量
目前,我国各类冬小麦麦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播种量偏大的问题,造成群体偏大、冬前和春季旺长,茎秆细弱,易于倒伏,穗多穗小,易于早衰,产量不高等问题。
确定合理的播种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掌握的原则:一是品种特性,二是播种期早晚,三是土壤的肥力水平。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