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和西北地区较为普遍。植株发病率,轻者占2%~5%,重的可达50%左右。病重的块茎播种后未出苗即烂掉,有的幼苗出土后病害发展到茎部,也很快死亡,所以常造成缺苗断垄。 马铃薯黑胫病症状 被侵染植株的茎基部形成黑色腐烂并部分有臭味,此病可以发生在植株生长的任何阶段。如发芽期被侵染,有可能在出苗前就死亡,造成缺苗;在生长期被侵染,叶片褪绿变黄,小叶边缘向上卷,植株僵直萎蔫,基部变黑,非常容易被拔出,以后慢慢枯死。最明显症状是茎基发黑,直到与母薯相连接的部位,并很快软化腐烂,极易拔出土面。纵剖病株,可见维管束明显变褐。一般重病株所结的薯,在收获前已在田里腐烂,并发出恶臭气味。 马铃薯黑胫病传病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通过带病的种薯传病,病菌可由切刀传病,也可从块茎皮孔侵入组织后发病。病株结的块茎,病菌从匍匐茎进入块茎,并首先在脐部组织发生腐烂,而后延伸使整个块茎腐烂。土壤湿度大、温度高时,植株大量发病。在土壤湿度小时,发芽生长的植株不会马上发病,而在土壤湿度大时即出现病症。病菌在15~25℃都能致病,病菌发育的适温为23~27℃。 马铃薯黑胫病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如克新4号、克新1号、高原7号等。 ②适当增加氮肥,合理灌水。一旦发现病株,立即拔除。清除田间马铃薯病残体,杜绝侵染源。选排水条件好的土地种植马铃薯,防止土壤积水或湿度大,导致病害发展。 ③建立无病留种地,生产无病种薯。 ④种薯播种前进行严格检查,并在催芽时淘汰病薯。 ⑤收获、运输、装卸过程中防止薯皮擦伤。贮藏前使块茎表皮干燥,贮藏期注意通风,防止薯块表面出现水湿。 ⑥药剂防治,用0.01%~0.05%的溴硝丙二醇溶液浸种15~20分钟,或用0.05%~0.1%春雷霉素溶液浸种30分钟,或用0.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分钟,而后取出晾干播种,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