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网_提供实用农业种植技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草地的改良与利用

2017-9-5 10:37| 发布者: 李先生| 查看: 1383| 评论: 0

土壤类别

小粒种子

大粒种子

粘土

壤土

壤沙土

0-0.              0-0.5

1.0

1.5~2

0.5~1.0

1.5

2.0~2.5

9)管理

“三分种,七分管”。补播后不加管理或管理过分粗放,常会造成前功尽弃。许多地方的鼠、虫、鸟类对不覆土的种子或刚出土的幼苗伤害严重,事先用农药拌种会有很好的防护作用。刚出苗的新播牧草因根系浅,家畜又极喜食,如过早放牧很容易连根拔出而危害其生长。对于补播牧草,凡有条件的应尽可能辅之以施肥,除杂草、灌溉等,既促进新播牧草生长,也为优良的原有牧草种子成熟或营养繁殖创造条件。加强补播地的管理,是补播成功的关键环节。

1.2.3清除有毒有害或不良牧草

在我国辽阔富饶的草原上,不仅生长着家畜非常喜食的优良牧草,而且也混生许多牲畜不喜食,甚至是有毒有害植物。它们的存在对家畜生产造成严重损害。如内蒙古草原上的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醉马豆(Oxytropis glabra),青海高寒草原上的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和黎芦(Veratrum nigrum)等,对家畜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造成代射紊乱和失调,严重时死亡。

清除有毒有害或不良牧草就是通过物理、生物和化学手段,直接减少或抑制植被的这些不良成分,提高牧草的竞争优势,或清除某些有害植物种,降低对家畜的危险,并间接地提高草地的载畜量。清除或控制这些非理想植物是草地管理和利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FS:PAGE]

根据各地试验的结果,较为适用而有效的方法有:

1)刈割控制 根据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在贵州威宁和云南曲靖的试验,对蒿类等杂草,进行多次刈割,能有效控制其蔓延。

2)放牧控制  合理放牧,特别是强度放牧对草地植被有重要控制作用。如用山羊,让其反复采摘灌木枝条,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控制灌木生长的办法。而家畜宿营法是控制或清除非理想植物的理想方法。

3)化学除草 据试验,用0.7%浓度的2.4-D丁酯清除白三叶草地上的蒿类,用2.4-D丁酯、草甘膦、二甲四氯清除反白柳、中华柳等灌木,效果良好。

4)火烧与翻晒  蕨(芒萁)是西南草地上分布极广,对牧草和家畜都十分有害的一种植物,各地对其清除作过许多研究,目前较为经济有效的方法是:枯草期将地上部焚烧,然后将土地翻垦、曝晒,让根部迅速脱水死亡。在这样处理的地上再种早生快发牧草,提高竞争力,就能有效地控制蕨的生长。

2.草地的合理利用

不论是天然草地、人工草地还是退耕后新建的草地,除发挥其生态、环保功能外,最主要的目的还在于利用,而草地的利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放牧,由家畜直接采食牧草;另一种是割草,即通过人力或机具将牧草刈割之后,再由家畜去利用。而后者往往更有利于提高草地利用效率,或者能补充放牧利用的某些缺陷。

2.1草地的刈割利用

2.1.1刈割利用的特点

割草地多为优良的天然草地或人工栽培的草地,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一般比良好的放牧地产量高1~2倍或更多,割草地越多,越有助于。

大幅度提高草地的生产能力。如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割草地都占有较大比例,在英国割草地与放牧之比为1:2,在法国为2:3。割草地占的比例越大,表明草地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越高。割草地上收获的干草往往是家畜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俄罗斯资料,家畜所获40%的饲料,50~60%的可消化蛋白质来自干草,每年干草的生产量为6000~7000万t。我国每年大约有0.1亿hm2左右的割草地,是家畜冬春补饲或舍饲的重要饲料来源。在我国目前生产条件下,尤其在广大牧区,割草地收获的干草,是解决牧草供给季节不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冬春期间抗灾保畜,减少春乏损失的主要措施。

    刈割利用是有效利用牧草的一种重要方式。刈割利用的牧草可以作到适时收获,并加工成各种类型的饲料,能有效地保存营养物质。如适时收获调制的青干草,营养物质保存率可在80%以上。而长期在草地风吹日晒雨淋,营养物质保存率可降低到30%以下。牧草刈割之后,又能调制成干草、半干贮草、青贮料、草粉或各种压缩与配合饲料,更便于运输,饲喂和保存。

2.1.2刈割利用的技术

割草地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为了保证割草地优质高产,宜于收割、运输和管理,应在草群组成、地形条件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

(1)立地条件

为了有利于牧草更好的生长发育,获得优质高产的饲料,同时便于机械割草、运输及草地的培育与管理,割草地应选择地形比较平坦开阔、坡度在10°以下、无土壤冲刷、无石块或其它障碍物较少的地方。土壤肥力较高,通气透水性良好,有利于优质高产牧草、尤其是豆科牧草生长。PH值在6~7,水分状况较好,有一定灌溉和排水条件,可使土壤水分尽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的范围之内。

(2)草群结构

    刈割地牧草有一定的高度要求,应以上繁草为主,下繁草不能超过重量的10%,上繁草中最好以根茎型、疏丛型或根茎-疏丛型禾草和株丛高大的豆科牧草组成。豆科牧草富含蛋白质和矿物质营养,适口性和营养价值高,在刈割后加工干草块或颗粒饲料时,还具有粘接剂的作用,它本身又能固氮,是重要是生物肥源。禾本科牧草具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是供给动物能量的主要源泉,同时禾本科牧草茎秆有节,节间中空,不易断碎。叶脉平行,叶片细长,不易脱落,无论是在刈割、喂饲,还是加工、贮藏过程中不易造成营养损失,因而也是调制青干草饲料的理想原料。

在天然割草地草群中,杂类草的比重不应超过20%。因为高大阔叶杂类草的叶片易于破碎损失,茎杆易于粗老,饲用品质差,利用价值不高,另外,在天然割草地的草类中,对有毒植物要严格控制,进行清除,不然调制成干草后,家畜难以鉴别选食,容易中毒,一般说来,干草中有毒植物的重量不应超过1%。

(3)割草时间、高度和次数

    刈割的作业质量不仅关系到当年草地收获量的高低与饲草品质,而且对以后年份草地的产量及利用年限都有重要的影响。

割草对草地的影响与放牧有类似的情况,但是又有不同之处。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刈割时不会有畜蹄践踏和排泄粪尿的作用;对各种植物被刈割的机会、高度及时间都是均等的,而放牧时家畜对不同的植物和植物的不同部位具有选择性,采食有高低之分,时间有先后之差,放牧时家畜最喜食的植物常常因过牧而首先衰退。另外刈割是靠机械刀片切断牧草,而放牧时由家畜啃食或撕拉,所以根系较小的新生牧草在放牧时容易为家畜连根拔出。刈割后的草地上剩留的枯枝落叶较少,地面覆盖减少,土壤蒸发量增加,有时容易造成土壤旱化或侵蚀,所以现在有这样一种观点,连续割草会导致草地过早衰退,应适当加入放牧,即刈牧轮换,或割草地休闲。

关于割草对草地及对牧草产量与质量的影响,主要与割草强度(即割草时期,割草次数和割草高度)有关。

割草时期:在确定牧草的适宜刈割时期时,主要应考虑对当年牧草产量和营养物质收获量的产量的影响。

根据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从牧草的产量动态看,一般而言,随着牧草的生长发育,产量逐年增加,产量的最高时期一般都在开花期,如俄罗斯拉教授综合了80个草地产量动态的平均资料,是以开花盛期的产量为最高,如以此时期产量作为100%,则分蘖期为24%,抽穗期为76%,结实期为94%,秋季枯黄状态为74%。对有些草地,如高山草原、河漫滩草甸及羊草草地,则以结实期产量为最高。

从牧草的营养成分含量看,越在幼嫩期其干物质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越高,以后随着发育阶段而逐渐降低,同时随植物的生长,叶面积逐渐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能力逐渐增加,因而随植物变粗变老,碳水化合物(无氮浸出物和纤维素)的含量逐渐增多,饲用价值也下降。从单位面积上粗蛋白质产量讲,对豆科(红豆草、苜蓿)是以始花期刈割的为最高,禾本科以抽穗期刈割为最高。维生素A(胡萝卜素)在植物形成花序时为最高。(表4~1、表4~2)。

表4~1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牧草养分变化(%)

牧草

养分

抽穗或现蕾期

初花期

盛花期

结实期

禾本科:

鸭茅

粗蛋白

粗纤维

15.7

25.1

13.6

28.4

11.7

29.8

9.1

30.0

豆科:

紫花苜蓿

粗蛋白

粗纤维

22.0

25.1

20.2

27.1

18.1

30.8

14.1

36.1

 

表4~2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牧草养分消化率(%)

养分

抽穗或现蕾期

初花期

盛花期

结实期

干物质

粗蛋白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74

76

74

78

66

73

65

68

60

68

59

62

54

54

56

53

适时收获的牧草各种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比较均匀,植物幼嫩,家畜喜食,开花之后,营养物质从叶和茎输送形成种子,茎叶营养减少,刈割过迟,叶片干枯、脱落,牧草变得粗老、质硬、适口性下降,营养物质大量损失。如牧草推迟到开花之后才刈割时,与适进时刈割期相经比,蛋白质含量降低15~25%,而纤维素增加20~35%。又如杂类草鹅观草一冰草混合牧草,在落种期刈割调制的干草,其饲料单位的含量只有开花期刈割调制干草的50%。刈割过迟之所以影响以后年份的产量,主要是因为植物来不及贮存必要的贮藏营养物质,会使来年的产量明显下降。此外,刈割过迟的地方,往往出现许多非理想的植物或有毒有害杂草。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种子得以成熟与传播。所以适时刈割也是防除杂草的一项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草地刈割调制干草时,牧草的适宜刈割期,拟在始花期,最迟应不迟于主要牧草的盛花期;对播种的多年生人工草地,一般宜在禾草抽穗或豆科牧草孕蕾期刈割,这样不仅营养物质收获量高,而且还有利于刈割后牧草很快地再生。

另外,牧草的刈割期除考虑对当年产量和品质以及对以后生长的影响外,在生产实践中往往还要考虑一些具体情况,如:茎杆粗大的牧草,为了防止茎杆粗老,适口性下降,可适当早刈,象芦苇可在孕穗前刈割;生长期具有苦味或其它特殊气味的蒿类等,往往到结实经霜之后再刈割,干草的适口性反而可以提高;在多雨、无干燥设备的条件下,为了防止割后牧草发霉变质,可将刈割期适当提前或推后。

刈割高度:牧草的刈割高度与其产量、品质、牧草的再生及来年生长等都有很大的关系。留茬高度每增高1cm,相对产量降低4~5%。据俄罗斯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草地经营教研室(H.P.安得烈也夫等)的研究证明,当留茬高度达12cm时与留茬4~6cm相比,在干草原上干草收获量减少45%,在河滩地上减少20%,蛋白质相应多损失46%和19.5%。对许多禾草的化学分析表明,草层的下部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例如冰草,留茬高度为2~4cm的含蛋白质4.2%,4~8cm为3.4%,8~12cm为3.3%。其它禾草,特别是下繁草,蛋白质数量的变化都是这样,这是因为植株下部有大量富含蛋白质的根出叶。前苏联饲料研究所的资料也表明,刈割高度为10cm的比4cm的粗蛋白质的含量几乎下降30%。

但是,留茬过低却会使以后年份的产量明显降低,因为割去了富含贮藏可塑性物质的叶片和茎的下部,使由芽产生的新枝条的生长减弱。所以刈割过低,特别是每茬或连年低刈,会引起草地很快衰退。

据研究,在草原带的条件下刈割高度为4cm时便能保持高产与稳产。

据上所述,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建议以中茬(4~6cm)刈割为最好,如果草地上有大量的上年枯草或地面不平,有小土丘等障碍物时,留茬可适当高些(6~7cm),以便于刈割并保证所收牧草的质量。对于上年割了草的,或当年的再生草以及冬季需要积雪的草地,留茬也可以适当高些,有利于来年生长或冬季减少风速,利于积雪。

割草次数;割草次数的多少,与牧草的产量与品质,以及对草地以后的产量都有密切关系。

再生草,如二茬草,一般可占第一茬产量的25~50%,有时会更高,二茬草幼嫩多汁,适口性和消化率都比较高,蛋白质含量比头茬高50~100%。用再生草调制的干草质地柔软,家畜十分喜食。为了加工草粉,常采用多次刈割再生草的办法,第一茬不迟于孕穗期刈割,以后都是幼嫩的再生草。为了使牧草有足够的时间形成贮藏的营养物质,最后一次再生草的刈割必须在停止生长的20~25天之前。

但是,为了保证草地长期高产稳产,必须要严格控制牧草的刈割次数。因为在多次频繁刈割的情况下,牧草来不及制造和贮存必要的营养物质,使生机耗竭,结果会使牧草变得稀疏,茎杆细弱,叶量减少,根系发育不良,根物质减少,割草次数过多往往是引起草地过早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的天然刈割草地大都是一年定期刈割一次,而且刈割后不能进行施肥和灌溉。许多地方由于每年于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刈割,培育管理措施又赶不上,致使草地明显退化,产草量严重下降,如呼伦贝尔盟的羊草割草地,在连年于同一时期割草的情况下,羊草等优良牧草的产量下降50%以上,单位面积的产草量下降30%以上,而白头翁等不食杂毒草却明显增加。

对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天然刈草地不宜多次刈割,如要刈割再生草,必须要辅之必要的施肥,灌水,割草地的轮换等措施。

对于人工栽培的高产草地,根据当地的水热条件及管理水平,可以采用多刈利用的方法,这是增加单位面积饲料收获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刈割次数可达2~4次,但是根据国内外的大量经验,在多刈利用时,必须加强对草地的培育与管理,如适量施肥,灌水,采取轮刈制等等,否则草地的产量及利用年限会明显下降。

2.2草地放牧利用技术

2.2.1放牧的意义 

放牧是草地利用与家畜饲养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古今中外长期延用而不衰,并日趋完善,其优越性在于:

放牧是草地利用与家畜饲养较为经济的一种方式。据国内外大量资料报导,其利用成本,一般只有干草、谷物饲料和多汁饲料的20~70%。如羊群,喂干草的成本比放牧高3.2倍,喂谷物饲料的成本比放牧高5倍左右,喂多汁饲料成本比放牧高7倍左右。再如以奶牛为例,喂干草成本比放牧高2.5倍左右,喂谷物成本比放牧高3.5倍左右,喂多汁饲料成本比放牧高5倍左右。

放牧,能有效地利用牧草营养。因为青草比调制的干草含有更多更全的营养物质,如每千克优良禾本科—豆科放牧草青草每100kg干物质中含[FS:PAGE]60~80个饲料单位,而良好的干草则为50~60个饲料单位,青草的消化率一般比干草高15~20%。

放牧可为家畜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自由采食新鲜牧草,能适当运动,受到日光浴和各种气候锻炼,家畜的内外器官均衡发展,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有利于家畜的发育和健康。

放牧施肥  英国有人测算,在草地总氮中,来自土壤的占42.2%,靠施无机氮补给的占33.3%,由放牧家畜粪便供给的占15.2%。可见放牧是归还草地养分的一个重要方面。放牧牛每天排粪35~40kg,尿25~30kg,其中含N约0.18~0.22 kg、P205约10~0.12kg、K20约28~0.33kg。如放牧100头牛,每天放牧12小时,5个月内可给草地施用约300t的厩肥。采取围栏放牧、合理轮牧,不但能有效地利用草地,对改良草地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放牧对草地和家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一定条件下,有利和不利可以互相转化。主要是通过家畜的采食,践踏和排粪便作用于草地,而草地对放牧也有它的反应性,主要表现在草地的耐牧性,即牧草的再生能力和生草土的弹性结构上。

然而放牧也有缺点,主要表现在:首先,放牧不当,会降低牧草产量,使植被成分变坏。其次,在水分过多的草地上,由于家畜的践踏,形成草丘或蹄坑,有时会形成水坑,成为家畜寄生虫病传播的来源。第三,早春刚刚解冻,土壤水分过多,家畜易得腐蹄病等病害。

2.2.2草地合理放牧的基本要求

(1)放牧适宜开始和结束的时期

放牧适宜开始的时期放牧适宜开始和结束时期与草地植被、产量及土壤状况都有很大关系。早春,牧草刚刚萌发,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一般当牧草再生后,经10~15天之后才能重新开始积累营养物质。因此耕种帮建议放牧过早,特别是融雪后马上开始放牧,会严重破坏植物体内贮藏营养物质正常的积累与消耗过程。放牧过迟,会造成草地资源的浪费。

放牧适宜开始的时期

开始放牧的适宜时期,一般而言应在牧草开始返青经15~20天,即大多数牧草分蘖一分枝之后。以禾草为主的放牧地在禾草开始抽茎,以豆科和杂类草为主的草地在腋芽(侧枝)发生,以莎草科为主的草地在分蘖停止或叶片长到成熟大小时,便是放牧适宜开始的时期。

放牧结束时期

放牧结束时期也不应该过早或过迟。如果停止放牧过早,将造成草地资源的浪费;如果停止放牧过迟,多年生牧草没有足够的时间贮藏养料,因而会严重影响第二年的产草量。适宜结束放牧的时期一般应在入冬前植物停止生长的25~40天之前,以便植物有足够的时间积累供越冬和翌年春天萌发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2)放牧后牧草的剩余高度

放牧后牧草应剩余(留茬)的高度对于草地利用具有重要影响。放牧留茬过低(2~3cm),会影响以后产量,不利牧草再生,甚至使根量减少,引起草地过早退化,但留茬过高(10~15cm),又使草地利用不足,牧草大量荒弃,造成浪费。研究表明,留茬4~5cm时,采食率占总产90~98%(高产草地)或50~70%(低产草地),留茬7~8cm时分别降低到85~95%和40~65%。一般较适宜的高度为:

森林和森林草原区     不低于4~5cm;

荒漠及高山草原       不低于3~4cm;

播种的多年生牧草     以5~6cm为宜。

(3)适宜的放牧次数 

放牧次数过多会使牧草来不及生长或无法贮存营养物质,而造成产量下降或草地迅速退化。放牧次数太少,又会使牧草粗老,形成大量枯枝落叶,影响采食,降低利用率。一般草地适宜的放牧次数是:

森林带                        3~4次;

水泛草地                      4~5次;

森林草原                      3次;

草原                          2~3次;

半荒漠与荒漠                  1~2次;

山地草地因气候变化较大        2~4次;

栽培的放牧地                  5~6次。

牧草经过多次放牧后,形成了一定的宜牧性和耐牧性。不同的放牧强度对草地的影响不一样(表4~3)。由此可见,适当的放牧,可以刺激再生草的再生性,有助于产草量的提高,而放牧不当,如不放牧或放牧强度过大,产草量降低,可食牧草成分下降,严重时可造成草地退化。

表4~3不同放牧时间对莎草科草地再生草产量的影响

不同放牧时间(周)

莎草科增加(%)

禾本科增加(%)

杂类草增加(%)

产草量(kg/hm2

不放牧

一周

二周

三周

四周

230

340

310

320

280

130

83

270

140

120

200

350

180

150

160

2800

3186

3130

3150

2567

(4)草地利用率

草地利用率是指适宜放牧量所代表的放牧强度。在合理利用率的情况下,一方面能维持家畜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草地既不表现放牧过重,也不表现放牧过轻,草地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应该采食的牧草重量
    利用率=——————————×100%
                牧草总产量

这个数值是我们计算草地载畜量的一个理论标准。它受下列因素影响。

牧草耐牧性

牧草耐牧性高时,利用率可以稍高;牧草耐牧性较低时,利用率应稍低。受牧草种类、生长发育阶段,草地利用史的影响。

土壤冲刷程度

土壤侵蚀严重时,利用率应较低。为此,不同坡度,草地利用率也应不同,坡度大利用率小,如果坡度在0~10o的草地利用率作为100,建议坡度每增加10o,草地资源利用率相应降低10%,坡度大于60o草地,为防止造成土壤侵蚀,最好不要放牧。

正常的放牧时期内,利用率过去在国内一般划区轮牧应为85%,自由放牧是65~70%。但近年来国内外一般公认为较合适的草地牧草利用率为50%左右。这样既有利于草地、也有利于家畜。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云贵高原及类似地区,优质人工草地牧草现存量介于900~1200kg至2500~3000kg干物质时,为草地获得最佳产量和放牧绵羊获得最好增重的利用范围。

(5)适宜的载牧量 

载牧量是放牧期内放牧适当时,单位面积的草地上所能放牧家畜的头数,有时也称之为载畜量或放牧压。载畜量与牧草利用率有关,当确定了不同草地的适宜利用率之后,就可计算某一草地应负担的载牧量,即:

                 面积´牧草产量´利用率
      载牧量=  ————————————
                 家畜日食量´放牧天数

其中家畜日食量可按下述标准计算:

乳牛因产奶量不同,日食鲜草                  40~75kg;

1岁以上青年牛                              30~40kg;

1岁前犊牛                                  15~25kg;

马                                          30~40kg;

绵羊                                        4~7kg;

羔羊                                        2~3kg。

如果以家畜活重来计算,大家畜日需干草大致为其活重的3%左右,而绵羊和山羊为其活重的4%,放牧家畜比舍饲家畜干草的采食量一般高0.5~1%。

2.2.3草地放牧利用方法

关于家畜的放牧方法众说不一,但是根据放牧时对家畜有无控制或用何种方式控制,可将它们归属为表4~4所列各种。

(1)零牧

零牧也叫刈青饲养或机械的放牧,就是将新鲜牧草或饲料作物用机械刈割之后,就地饲喂牲畜,以代替放牧采食。这种放牧制度的特点是家畜易于控制,可避免大面积践踏与损坏土壤。特别是牧草能作到适时收获,剩余草还可以用于调制干草或青贮,有利于牧草的充分利用。这是一种比较集约的草地利用方式,因而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草地的生产能力。这一利用制度在欧美和澳大利亚等国已被推广,效果较轮牧为好。如在美国衣阿华州的实验,犊牛零牧饲养的每头每天增重1.54kg,放牧只能增重1.35kg,加利福尼亚州得维试验站,刈青苜蓿饲喂肉用犊牛,较分格放牧可多喂50%的肉牛,并可多增重50%的肉。故有人认为饲养效果零牧优于分条放牧,分条放牧优于一般轮牧。

表4~4放牧方式及放牧方法

放牧方式

放牧方法

无控制放牧

自由采食(自由放牧)

有控制放牧

一条鞭式放牧

跟群放牧

满天星式放牧

 

羁绊放牧

系留放牧

固定围栏放牧

围栏放牧

活动围栏放牧

零牧

这种利用制度的缺点是,花费人力、物力、财力较多,成本较大,家畜对割倒牧草的喜食性下降。

(2)无控制放牧,也称自由放牧

自由放牧,也可称其为无系统或无计划放牧,放牧畜群可在较大范围内连续不断地或无一定次序地随意采食,没有任何限制,这是一种原始的草地利用方式,也是畜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初期阶段。

这种放牧制度的主要缺点在于,对于草地牧草利用十分粗放,无一定系统和计划,利用很不均匀,有的地方可能大量荒弃,有的地方却往往利用过度。非生长季或放牧后期常常饲草不足,使草畜供求的季节不平衡加剧。同时,由于接连不断地放牧,牧草没有休养生息的机会,特别是优良牧草由于反复被采食而生机衰退,有毒有害植物却大量增加,当载牧量过大时会使草地迅速退化,产草量明显下降。对于家畜;因奔走频繁,采食与休息时间减少,体力消耗过多,而使其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因连续放牧,往往还会造成家畜寄生性蠕虫病的传染。

自由放牧也有它的优点,这主要是管理简单,不需花很多的劳力与成本,家畜也可任意选择最喜食的牧草。

另外,在生产实践中常有所谓季节轮牧的说法,就是根据放牧地的气候,地形、植被、水源等条件或历史的利用习惯,将其划分为冷季,暖季或四季(春、夏、秋、冬)牧场,这里虽然也有放牧地轮换的含义,但如果在各季节牧场内再无进一步的小区划分,而是连续或不加轮换地放牧,这种方式严格说仍属于自由放牧,或者说只是自由放牧向划区轮牧过渡的一种形式。

自由放牧在放牧地上不做划区轮牧的规划,可以随意驱赶畜群,在较大范围内任意放牧。这种放牧制度有不同的放牧方式。

1)连续放牧

在整个放牧季节内,有时甚至是全年在一个草地上连续地放牧。这种放牧方式往往使草地遭受严重的破坏。

2)季节轮牧

家畜在某个季节内在一个地带内放牧较长时间,到一定时期,再转移到新的牧地。我国牧区多分为冷季和暖季两个季带,或冬、夏、春秋三个季带,也有个别地方,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在一个季节内,大面积的草地并没有有计划的利用,不能认为是划区轮牧,仍然是自由放牧的基本形式,但比连续放牧已有了进步。[FS:PAGE]

3)抓膘放牧

西北和内蒙古的牧民,在夏末秋初,较多进行抓膘放牧。就是携带饮具卧具,赶着畜群,天天拣最好的草地和最优良的牧草放牧,使家畜短期内肥硕健壮,准备淘汰或抵抗冬春季节的艰苦条件。这种放牧方式对牧草的浪费太大,而且破坏草地。

4)就地宿营放牧

在自由放牧中,是较为先进的一种,放牧地虽无严格的次序,但放到那里就住到那里,并不返回宿圈休息。本质上,是连续放牧的一种改进。

以上各种放牧方式都是比较原始的,不完善的放牧方式。其对草地的影响是:荒弃率很高(最少30~50%),过牧地段植被易被耗竭,产量降低。对家畜的影响是:消耗体力,易感蠕虫病。虽然如此,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山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区,至今多采用自由放牧形式。为了合理利用草地,自由放牧方式应被有控制放牧取代。

(3)有控制放牧

1)跟群放牧

大群家畜在草地上人工控制放牧时,通常采用两种形式。一是“一条鞭式”使家畜排成一字形横队,牧工在畜群前8~10m远处,用“领牧”的办法,或在畜群后面用“赶牧”的方式控制家畜,缓慢前进,使整个畜群都能得到均匀的饲草。“满天星”式放牧是让家畜均匀散布在一定范围内,令其自由采食,可以在较大空间内同时得到较多的饲料,整个畜群的移动很慢。

2)羁绊放牧 

一般是用绳子或链子,采用两脚绊或三脚绊将牲畜羁绊,有时也将2~3头牲畜用缰绳互相牵连,使它们不便远走,但仍可在放牧地上缓慢行进,自由觅食,这种方法多用于少量的役畜、种公畜或病畜。

3)系留放牧

系留放牧是用绳索将家畜系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使它只能在以绳长为半径的圆内采食,当该处牧草利用后,再挪动地方,可按一定的次序进行放牧。这种方法对家畜控制严格,能充分利用牧草,适用于在高产的草地上放牧较贵重的种畜、高产奶牛或患病不能随群放牧的家畜,也可放牧役畜,育肥畜或初产的母畜等。

4)围栏放牧(也称日粮放牧)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靠固定的永久式围栏控制家畜放牧,另一种就是采用可移动的活动式围栏控制放牧。日粮放牧或分条(分份)放牧属后一种形式,就是利用容易移动的电围栏或其它活动围栏,把家畜控制在一个较小范围内,使它们集中利用牧草,经几个小时或一昼夜,当草地牧草充分利用后,再转入下一条内,这是一种集约化程度很高的草地利用方式,围栏不仅是草地保护、划界的设施,更是日粮分配的一个有效根据。

    5)混合放牧 

在家畜放牧时,不是采用单一的一种家畜组群,而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家畜混在一起放牧,对草地的利用具有和更替放牧类的似的特点,只是管理上有所不便,生产中多不采用。

    6)更替放牧 

在划区轮牧中,往往采取不同种类的畜群,按先后次序利用,例如某一牧地在划区轮牧时,牛群放牧以后仍有剩余牧草,羊还可以利用,或者不同的家畜有不同的选食习性,不同家畜交替放牧,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各种牧草,提高草地的利用率。

2.2.4划区轮牧

(1)划区轮牧的特点

    划区轮牧就是根据草地状况与畜群的需要,把放牧地划分成若干轮牧分区,按区根据一定次序有计划地轮流放牧。划区轮牧是有控制放牧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或者说有控制放牧的各种方式都可以在划区轮牧中应用。实行划区轮牧是合理利用放牧地的基本要求。

划区轮牧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系统的放牧体系,它的主要优点在于:

首先,有利于草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能够均匀地、有计划地利用牧草,减少牧草消费。因而,可比自由放牧提高载畜量25~30%。轮牧时,牧草有了轮休、恢复生长和结种的机会,有利于牧草的再生、复壮与更新,从而保护或改善草地植被,提高草地产量。如自由放牧时每头奶牛需草地1.3hm2以上,划区轮牧时为1.1hm2以上。在实现划区轮牧时,也有利于草地的管护、培育和建设。

其次,有利于家畜健康和畜产品产量的提高。在轮牧分区中放牧时,由于家畜被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游走与奔跑时间减少,采食与休息时间增加,运动消耗减少,有利于家畜健康与畜产品产量增加。例如,据俄罗斯有关资料报导,在围栏中实行轮牧时,乳牛产奶量比自由放牧提高15~25%;犊牛的活重增加25~30%;在美国,围栏放牧的绵羊产毛量增加6~8%。

第三,有利于防止家畜寄生蠕虫病的传染,家畜寄生蠕虫病是一种内寄生虫病,在家畜粪便中常常含有寄生虫卵。随粪便排出的虫卵经过约6天之后,即可成为可感染幼虫,在自由放牧时,家畜在草地上移动无一定次序,停留时间过长的地方,极易在采食牧草时食入可感染幼虫,因而得以传播。而轮牧时,可经适当安排,使同一地段放牧不超过6天,就可防止或减少寄生虫病的传染。

划区轮牧时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尤其在分区面积较小时,往往需要大量的围栏设备与器材,这是它的缺点。

(2)划区轮牧实施

划区轮牧的实施过程概括来讲就是:首先要根据气候、地形、植被或水源等条件,将放牧地划分为季节牧场;进而按放牧地的面积、产量及畜群大小、放牧时间长短,把季节牧场再划分为轮牧分区(或称小区),然后,按照一定的次序和要求轮流放牧,合理利用。

1)划分季节牧场

我国放牧利用的草地,目前多根据季节分为季节牧场,有的也称之为季节营地或季带。也就是说,不同的季节,利用不同的放牧地,这是实施划区轮牧的第一步。其划分原则主要应考虑:

A地形和地势 

地形和地势是影响放牧地水热条件的主要因素,也是划分季节牧场的主要依据。

山地草地地形条件变化很大,地势、海拔不同,气候差异较大,植被的垂直分布也十分明显。在这种地方季节牧场基本上是按海拔高度划分的。每年从春节开始,随气温上升逐渐由平地向高山转移,到秋季又随气温下降由高山转向山麓和平滩。也可以按坡向划分,在冷季(冬春)利用阳坡,暖季(夏秋)利用阴坡。生产中常有“天暖无风放平滩,天冷风大放山湾”的说法。

在比较平坦的地区,小地形对水热条件影响较大,夏秋牧场可划分在凉爽的岗地、台地、冬春牧场安排在温暖、避风的洼地、谷地和低地。

B植被特点 

放牧地的植被成分在季节牧场划分上有重要意义,牧谚有“四季气候四季草”的说法,意思是在不同季节植被有一定的适宜利用时期。例如,芨芨草在夏季家畜几乎不采食,适口性非常低,蒿类或其它一些生长季有特殊气味的植物,往往不为家畜所采食,但秋天经霜之后,适口性明显提高,以这类植物为主的草地尽可划为深秋利用。针茅在盛花期及结实期,由于颖果上具有坚硬的长芒,牲畜多不采食,甚至常常刺伤家畜,这类草地尽可在此之前利用。在荒漠、半荒漠地区,有些短命与类短命植物,在春季萌发较早,并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其生命周期,以这类植物为主的牧场早春利用是最合适的。在干旱草原地区有些早熟的小禾草,如硬质早熟禾、冰草等,以及一些无茎豆科牧草,如乳白黄芪、米口袋等,春季萌发较早,而且在初夏即完成其生命周期,这类牧草也只适合于春季和夏初利用。

C水源条件 

为了使家畜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满足其饮水需要。因此耕种帮建议放牧场的适宜利用期与其水源条件有密切关系。不同季节,因气候条件不同,牲畜生理需要有差异,其饮水次数饮水量也不一样。暖季气温高,牲畜饮水较多,故要求水源充足,距离较近。冷季性畜饮水量和次数较少,可以利用水源较差或离水源较远的牧场。有些草原夏季无水,冬天有雪时,可在冬季靠雪解决饮水问题,以利用缺水草原。

根据上述一些基本原则,可以将放牧地首先划分成两季(冷季、暖季)、三季(夏场、春秋场、冬场等)或四季牧场,然后在季节牧场内再划分轮牧分区。

2)划分轮牧分区

     A确定轮牧分区的数目  轮牧分区(小区)数目与轮牧周期(同一小区两次利用之间的间隔)、放牧频率(放牧次数)、放牧季的长短及每小区中放牧的天数等有关。而放牧周期的长短与牧草再生速度,即与牧草种类、水热条件等都有关系。而且在同一放牧单元内,各放牧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据研究,一般第二次放牧可在第一次之后20~25天开始,而以后各次可在前次之后30~40天后开始,根据以上各种因素适当确定第一个放牧周期之后,就可以确定小区数目:

小区数=轮牧周期÷每小区内放牧天数

小区内放牧天数,根据防止蠕虫病感染与草类再生的速度,一般不应超过6天。在非生长季或干旱的荒漠地区,可不受6天的限制。

另外,在第一个轮牧周期中,各小区产量不等,春天最早开始放牧的一两个小区往往不能满足6天的放牧,其产量一般可按以后各区的25~40%计。

在生产实践中,考虑到气候条件等的变化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并留有充分的余地,实际划分的小区数目,应比计算的数目要适当有所增加,以备调节、补充之用。

    B轮牧分区的布局、形状及面积 在规划布局轮牧分区时主要应考虑:

    首先,从各小区到饮水点和畜圈,不应超过一定的距离,大体的标准是:

牛:奶牛及怀孕后期母牛         1.0~1.5km;

犊牛                       0.5~1.0 km ;

其它牛                     2.0~2.5km;

绵羊及山羊                     2.5~3.0km;

马群                           5.0~6.0km。

    其次,如以河流作为饮水水源,可将放牧地沿河流划分为小区,利用时可自下游依次上溯,以防止先放牧上游而使下游污染。

    第三,各轮牧分区间要留有适当的牧道。牧道长度应缩减到最小限度,但宽度必须足够,避免拥挤。如以100头的牛群计,适宜宽度为20~25m,600~700只的羊群30~35m,100匹的马群20m,家畜由一个围栏向另一围栏转移的牧道可适当窄一些,但应不少于15m。

轮牧分区的形状,以长方形为最好,长与宽之比可为2:1或3:1,这既适于家畜放牧,也有利于放牧地的机械作业与管理。如果有林带、壕沟、渠道、河流、湖泊或山岭等自然界限时,可以充分利用,以节省围栏花费,不一定强求形状统一。如分区面积较大时,为减少围栏材料,也可设置为正方形。

轮牧分区的大小,与草地产量、畜群的头数和牧草再生的快慢等都有关系。一般而言,对100头成年牛的畜群,较为适宜的分区面积为:对栽培的放牧地为4~5hm2,放牧次数多时可到8hm2,但分区过大常常造成放牧不均。对天然草地分区面积应更大一些。根据放牧地的不同类型,分区面积的大小可参照表4~5。

也可根据每头家畜的日食青草量、放牧持续时间及草地的产量加以计算。

表4~5不同类型放牧地上适宜的分区面积

放牧地类型

分区面积(hm2

非黑土带干谷地牧场

高产水泛地

低产水泛地

低地

林地

沼泽地

播种的多年生草地

12~20

6~8

8~15

8~12

15~25

10~25

4~6

当放牧地按照一定的要求划成轮牧分区之后,就可按轮牧顺序利用,并采用相应的牧场轮换及其它培育管理等措施,这样就能保持草地长期高产稳定。

3)放牧地的轮牧

放牧地轮牧,是指每一放牧单元中的各轮牧分区,每年的利用时间、利用方式按一定规律顺序变动,周期轮换。这样就可防止每年在同一时间以同一方式利用同一草地,以避免草层过早退化,使其能保持长期高产稳产。因为当每年同一时期利用同一块草地时,会使有价值牧草正常的营养物质积累与消耗过程破坏,种子不能形成,使其产量下降,并从草层中衰退,而非理想植物与毒草却不断增加,所以不合理利用是造成草地迅速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测定,当连续四年不合理放牧时,草地上家畜不食的植物可增加20~30%,而饲用植物的产量下降40~50%。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必须要有正确的放牧系统,实行放牧地轮牧。其主要环节是:

更换利用次序:放牧小区的利用次序每年更换,如今年从第一小区开始放牧,明年从第二小区开始,后年从第三小区开始等,依次类推。

较迟放牧:等牧草充分生长后再行放牧,以避开在春季忌牧时期的利用。

延迟放牧:使主要的优良牧草结种之后再放牧,为种子成熟与更新创造一定的条件,或避开秋季忌牧时期。[FS:PAGE]

刈牧交替:退化比较严重的草地,在生长季内完全不加利用,使其充分休闲,或使割草与放牧交替,以恢复生机。

在牧场轮换中,轮换周期的长短,可因放牧地的类型等具体情况而定,可3~5年轮一次,或时间更长些亦可。表4~6和表4~7是放牧地轮换的两个例子,可供参考。

表4~6两年两季四区放牧地轮换方案*

年份

冷    季

暖    季

1区

2区

3区

4区

第一年

第二年

表4~7干旱草原放牧地轮换设计

利用年份

轮牧分区与利用次序

第一年

1

2

3

4

5

6

Δ

´

第二年

2

3

4

5

6

Δ

´

1

第三年

3

4

5

6

Δ

´

1

2

第四年

4

5

6

Δ

´

1

2

3

第五年

5

6

Δ

´

1

2

3

4

第六年

6

Δ

´

1

1.草地改良

1.1草地改良的涵义

草地改良的涵义是:在不破坏草地植被条件下,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各种农艺措施,改变天然草群赖依生存的环境条件,帮助原生植被,必要时直接引入适宜当地生存的天然草种或驯化种,改变天然草群成分,增加植被密度和种的多样性,提高草地生产力。

1.2草地改良主要措施:

草地改良按措施施用的对象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草地的土壤改良和植被的恢复与改善。

1.2.1土壤改良措施

土壤改良通过某些土地耕作措施影响或改变着植被的立地条件,表现为土壤的含水量、温度、孔隙度、坚实度和容重等物理性质以及土壤的养分元素含量和离子浓度等化学性质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直接影响着植被。

(1)松土改良

  松土改良草地主要是调节土壤水分状况。

  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影响牧草产量的最基本因素就是缺乏植物生长时可以利用的土壤水。在这种地区,要想使牧草生长并获得较好的产量,最经济的办法就是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用拖拉机悬挂或牵引松土机(9SSB-1.75型或9SF-2.45型)在退化草地上作业,沿等高线松土,雨季到来之前进行。深度10一15厘米。带状松土,带宽30米,间隔5米.保留部分原生植被,防止沙化。

  松土改良技术可在降水量250~350毫米、以丛生禾草为主的干旱草地上进行。松土后土壤含水量增加11.1%。羊草+杂类草草甸草原增产幅度较大,为174.8%,而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增产幅度小,仅为37.2%。

  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以及新疆半干旱区,以丛生禾草为主兼有根茎禾草伴生的草原、草甸和沼泽植被,进行松土改良均可收到明显效果。

  松土改良草地有效期可达5一6年。

(2)浅耕改良草地

浅耕改良草地主要是调节土壤空气状况。

用拖拉机悬挂三桦犁或牵引五锌犁在天然草地上进行带状耕翻,沿等高线作业,深度15~20厘米,翻后耙平休闲,待雨季来临后植被可自然恢复。改良草场14年测产结果,平均每年比未改良草地增产64.4%。该法改良草地成功的关键条件在于:(1)必须选择在以根茎禾草为主的草地上进行,因为退化草地土壤紧实,抑制了根茎的伸长,而浅耕翻草地土壤变疏松,孔隙度增加,通气状况好,土壤微生物活动加强,促进了有机物质分解,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N、P、K均明显增加;(2)雨季到来之前作业;(3)耕翻深度15~20厘米,超过这个深度,植物留在土壤中的繁殖体(如根茎、种子、块根块茎等)就会被埋入土壤深层窒息而死。

  草地耕翻后植被演替规律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二年生杂类草阶段、根茎禾草阶段、丛生禾草阶段和小半灌木阶段。其中,根茎禾草阶段不但草地产量高、草质好,而且利用方

便,为优质打草场或放牧场。

浅耕翻改良后的天然草地如果适度利用,其高产态势可达15年以上。

(3)施肥

草地施肥是改善土壤营养状况,提高牧草产量和改变草群组成的一项重要措施。

草地退化后土壤中营养物质极度贫乏,所以稍施化肥,牧草产量可成倍增长。内蒙古锡林郭勒丘间谷地羊草+丛生禾草+杂类草草地每公顷单施硝酸按、过磷酸钙或氯化钾60公斤,或三种化肥同时使用,产草量可提高50%一90%。单独使用磷肥或钾肥增产效果不明显。

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微量元素施肥和稀土施肥正在掘起,并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1.2.2被恢复和改善

植被的恢复与改善主要对草地植被有影响。人们通过播种优良牧草以恢复逆向演替的原生植被或改变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清除有毒有害或不理想植物,增加可利用牧草产量和质量,或减少对家畜的危害。

(1)补播改良

补播是在不破坏或少破坏原有植被的情况下,在草地上播种一些适应性强、饲用价值高的牧草,以增加草群种类成分、增加地面覆盖、提高牧草的产量与质量,这是草地治标改良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植被恢复与改良的一项有效措施。据我国各地的补播试验与生产实践表明,这一措施一般可使牧草产量提高30~100%。

1)补播地段的选择

    需要补播的地段:

    原有植被稀疏或过牧退化的地方;

滥垦、滥挖使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或风沙危害的地方;

    清除了灌木、毒草及其他非理想植物的地方;

    原有植被饲用价值低或种类单一,需要增加豆科或其他优良牧草的地方;

    开垦后撂荒的弃耕地;

补播的地方,要求土壤质地能保证植物发芽生长、有一定的土层、年降水量不少于150mm、播后有一定的保护与管理条件的地方都可补播。如果土质太差、过分干旱及无法管理的地方,补播很难获得应有的效果。

2)补播前的地面处理

地面处理的目的,一是要减少或消除原有非理想植被的竞争,二是为补播的牧草创造必要的土壤与水分条件。土壤粘重、原生植被盖度较大的地方,播前的地面处理常常是补播成功的关键。

地面处理的方法主要有:松耙(用缺口重耙、圆盘耙等)、划破(用划破补播机、燕尾犁等)、穴垦、条垦、带垦、全垦、重牧或畜群宿营、消除灌木与枯枝落叶、烧荒(炼山)等。土块多、过于松散的新垦地最好镇压,地面的石块、枯枝树根及妨碍补播和利用的其他杂物要尽可能清除。对于北方山区,如黄土高原地区的山坡地,还可按等高线挖水平沟或反坡台地,中间保留相当于开挖部分5倍左右的原坡面,既保留原生植被,又可作为集水区,保证沟、台地处补播植物有相对多的水分,还可截留降水,防止土壤被冲刷,这是干旱与水土流失坡地地面治理的有效方法。

在有灌溉条件的干旱地带,要先行灌溉,无法灌溉而冬天有雪的地方应设法积雪,以保证必要的土壤墒情。

3)补播牧草的选择

    牧草品种的选择,主要应考虑适应性、利用目的、生产性能及饲用价值。如果是草产品生产基地,选用当地最适宜而饲用品质优良的牧草,如果是为了生态效益和作为放牧地,也可以补播其它草种,为了延长青草期,可加入返青早或枯黄迟甚至长年不枯的牧草。放牧用草地主要补播下繁草,刈割用草地补播上繁草,防风固沙的要求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水土保持的则应根系发达,最好是根茎型或匍匐型,易形成草皮。

4)补播前种子处理

    牧草,特别是野生牧草的种子,在适应恶劣的外部环境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适应形态和类型。如豆科牧草种皮坚硬(或硬实种子),禾本科牧草种子的休眠等。因此耕种帮建议在选好补播牧草种子后,必须进行播前处理,提高发芽率。

5)补播时间

    一般讲,北方地区宜在5月雨季来临后到入秋前;南方春季杂草危害严重夏季又常有高温伏旱,故以秋播为好。其时间大体以日均温10℃左右为宜,如1800m以上高海拔地区在8月底至9月月中,低海拔地区在9月下至10月上旬,距初霜期约60天前后。不同地方还有早春“顶凌播种”、适时“抢墒播种”、初冬“寄子播种”等经验,可因地制宜,合理应用。

6)种子播量

    播种量与牧草种类、用途、土壤、气候等多种因素有关。在一定条件下,主要决定种子的千粒重和单株所需要的营养面积。一般而言,种子由小到大,其每亩播量介于0.2~1.0kg之间;平均每平方米的成苗数在10~50株(要保证这样多的株数,每平方米就得有100~500粒有发芽力的种子)。因此耕种帮建议我们建议根据牧草的千粒重和每m2地上所需要的有发芽能力的种子数来计算播种量。其中千粒重是已知的或可实测,每平方米所需有发芽力种子,据我们观测大致为200~500粒,据此,每亩播量可按下式计算:

 

                   H×N×M
             X= ———————
                   106×A

 

X:播量(kg/亩)

H:千粒重(g)

N:每m2需有发芽力的种子数(粒)

A:种子用价,是其纯度与发芽率的乘积

M:667m2(即1亩),

106:为系数。

其中N,根据实测和大量播种量资料推算,一般牧草都在200—500粒/m2之间。水肥条件好,种子小的计算时可取下限,相反则取上限,中等水平可按350粒计算。

例:播种多年生黑麦草,千粒重H为2.15g,每平方米需有发芽力的种子N以400粒计;种子纯度90%,发芽率80%,即种子用价A=90%*80%=72%  则播种量

 

                  2.15×400×667
             X= —————————  = 0.8(kg/亩)
                     106×50.72

实际上,对株本大小差不多的牧草,每平方米上所需株数大体一致,所以有发芽力种子的播种量主要就决定于千粒重。据我们对多种牧草千粒重与亩播量相互关系的测算,可以提出一个计算亩播量的简便方法——“三分之一千粒重千克当量法”,即以克为单位的千粒重的数值乘以1/3并用千克做单位,就是每亩应播的种子重量,用公式表示,就是:播种量(kg/亩)=1/3千粒重。如紫花苜蓿、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的千粒重各为1.9、0.7、2.1kg,则它们有发芽能力的种子的播量分别为0.63、0.23和0.70千克/亩。

7)补播方法

人力撒播:小面积播种地可以徒手撒种,或最好用牧草手播机播种,这样比较均匀,速度也快,每人每天可播50亩左右。

机具补播:用草原松土补播机、圆盘播种机或肥料撒播机,土地条件好,颗粒较大的种子也可用谷物播种机。

畜力补播:有的地方利用羊群补播,即给放牧的羊只脖子上挂上铁皮罐头盒,内装种子,底部打孔,羊边吃草边撒种。羊群中有1/4左右的羊只戴罐头盒即可。骆驼,牛等家畜在放牧时都可用来完成这一工作。

家畜宿营法:在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的草原牧区,总结推广的一种依次搬圈、更换宿营地的畜群“搬圈施肥补播法”。近几年在云南、贵州发展为成为一种叫“家畜宿营法”改良天然草地的有效方法。就是将放牧家畜集中在一个地方过夜或高强度放牧,依靠家畜清除原有劣质植被,排泄的粪便又进行施肥,同时结合补播优良牧草,这是一种十分有效而又廉价的草地植被建植方法。在同一地方滞留宿营的时间因地而异,甘肃甘南高山草原一般8~12夜;新疆的干旱草原5~6夜;内蒙的半荒漠草原2~3夜;在云贵高原一带一般为每平方米6—8个羊夜的宿营或放牧强度,这样就可清除原有植被,而后补播优良牧草。

飞机补播:飞机播种是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补播方法。

9)覆土

补播牧草种子的覆土是一个简单但又不易做好的工作,没有什么特制的专用机具,一般可采取耱地、镇压器镇压、用畜力或拖拉机拖带树枝或灌木编的拖耙拉耱,牲畜践踏等,有时也可不覆土。

覆土的厚度,因种子大小而异。牧草种子多数细小,一般以浅覆土为宜,几乎所有牧草种子的覆土深度都不应超过2.5cm(表2~1)。

表2~1   种子的覆土深度  (cm)

上一篇:红三叶的栽培利用技术
1.草地改良1.1草地改良的涵义草地改良的涵义是:在不破坏草地植被条件下,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各种农艺措施,改变天然草群赖依生存的环境条件,帮助原生植被,必要时直接引入适宜当地生存的天然草种或驯化种,改变天然草群成分,增加植被密度和种的多样性,提 ...
下一篇:紫云英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1.草地改良1.1草地改良的涵义草地改良的涵义是:在不破坏草地植被条件下,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各种农艺措施,改变天然草群赖依生存的环境条件,帮助原生植被,必要时直接引入适宜当地生存的天然草种或驯化种,改变天然草群成分,增加植被密度和种的多样性,提 ...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羊粪有机肥料介绍
  羊粪有机肥料介绍  羊粪有机肥料采用内蒙古圈养吃精饲料绵羊羊粪为原材料,添加
西瓜开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有
  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于西瓜等水果和蔬菜,可通过促进生长和提高坐果
温室晚秋茬番茄如何用好熊蜂
  随着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京郊蔬菜绿色防控种植基地正采用熊蜂授粉替代激素蘸花,
如何应用捕食螨防治草莓红蜘
  应用捕食螨防治红蜘蛛可减少化学农药的投入,为生产绿色和有机草莓提供了新途径。
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有哪
  耕种帮解答:  综合防治苹果病虫害可采取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  1、物理
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那些
  耕种帮解答:  综合防治梨病虫害可采取物理措施和化学措施。  1、物理措施。
葡萄霜霉病综合防治措施有哪
  耕种帮解答:  综合防治葡萄霜霉病可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  1、农业
葡萄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那
  耕种帮解答:  对葡萄病虫害可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  1、
樱桃褐腐病综介防治措施有哪
  耕种帮解答:  综合防治樱桃褐腐病应采取以下措施:  1、清洁果园,将落叶、
樱桃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那些
  耕种帮解答:  综合防治樱桃病虫害应采取以下措施:  1、农业防治。培育健壮
桃园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措施
  耕种帮解答:  综合防控桃园主要病虫害应采取以下措施:  1、桃炭疽病、桃细
保护地芹菜蚜虫综合防治措施
  耕种帮解答:  综合防治保护地芹菜蚜虫可釆取以下措施:  1、种植前,在田间
芹菜叶斑病综合防治措施有哪
  耕种帮解答:  综合防治芹菜叶斑病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选用无病种子,用无
芹菜病毒病综合防治措施有哪
  耕种帮解答:  综合防治芹菜病毒病可采取以下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适时
芹菜根结线虫综合防治措施郁
  耕种帮解答:  综合防治芹菜根结线虫应采取以下措施:  1、彻底清洁田园,在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5-12 11:48 , Processed in 0.70913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X3.2

© 2015-2019

450107020006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