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又叫黄疸病,是一种真菌性气传病害,根据其的发病部位,病斑形状和病原菌本身的形态特征来分,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在世界各地小麦种植区均有发生,在我国,条锈病危害最为严重。 一、小麦锈病的种类 1. 小麦条锈病 ▲ 症状: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小斑,后逐渐形成黄色的粉疱,即小麦锈病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鲜黄色,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而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发病严重时,叶片表面布满夏孢子堆,病叶向叶背纵向卷曲。 ▲ 病原: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属于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 生物学特性:喜凉怕热,越夏是完成病害循环的关键环节,平均温度超过20℃以上的地区基本无法越夏。 ▲ 发生规律:小麦条锈菌在我国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地区越夏。越夏区产生的夏孢子经风吹到其他麦区,成为秋苗的初侵害源。病菌可在发病麦苗越冬。春季在越冬麦苗上产生夏孢子,扩散后造成再次侵染。 2. 小麦叶锈病 ▲ 症状: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也可以在茎秆上发病。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呈红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发病后期在叶片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生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 ▲ 病原: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属于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 生物学特性:温度适应范围广 ▲ 发生规律:小麦叶锈菌越夏地区很广,在我国各麦区均可越夏,越夏后成为当地秋苗的主要污染源。病菌可在病苗上越冬,夏季产生夏孢子,随风扩散,条件适宜时造成病害流行。 3. 小麦秆锈病 ▲ 症状:发病部位以茎秆为主,有时也发生在叶鞘和叶基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连成大斑,孢子堆周围表皮撕裂翻起,夏孢子可以穿透叶片,后期病部长出黑色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 ▲ 病原: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属于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 生物学特性:高低温都敏感 ▲ 发生规律:南方麦区是小麦秆锈病的主要越冬区,小麦秆锈病可在南方麦区不间断发生。 二、小麦锈病的综合防治 1. 选择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搞好大区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目前,我国缺乏抗病品种,主要原因是由于新的小种不断产生和流行,常常导致抗病品种在生产上推广3到5年后就丧失其抗病性,但也发现一些慢锈性和高温抗条锈性等非小种专化型的抗病品种,可以作为推广品种或育种资源,以下为黄淮北片地区的一些抗锈病品种: 2. 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时间 根据条锈病的发病规律,可以适当推迟冬小麦的播种时间,把病菌高发期和小麦易感期错开,这样减少病菌和小麦的接触机会,降低小麦感染病菌的可能。 3. 栽培管理 麦收后及时翻耕灭茬,铲除越夏区的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或迟施氮肥,在小麦分蘖拔节期追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时排灌,多雨高湿地区要开沟排水,春季干旱地区对发病地块要及时灌水。 4. 化学防治 在小麦秋播的时候,要用药剂拌种,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克拌麦种150千克,内吸性的药剂能使小苗在最初成长的四五十天内抗过病原菌的侵染。 应在做好田间病情监测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冬季点片发生期,拔节期以及孕穗抽穗期这三个关键时期,用药防治。在冬季点片发生期,一般采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60-80千克,在条锈病发生点周围2到3米范围内进行喷雾。在小麦拔节期,当病叶率在5%左右时,开始防治,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60-80千克喷雾,这时正处于2月上旬左右,气温较低,施药后显效期可达15天左右。在小麦孕穗期,当病叶率在5%左右时开始喷药,以控制本地菌源,除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外,还可以用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30-35毫升兑水40到45千克喷雾。在小麦生产后期,每亩用500克磷酸二氢钾兑水50千克喷施,可以防止叶片早衰,减少条锈病害。 叶锈病的防治跟条锈病措施大体是相同,不同的是,当小麦叶锈病在春季开始明显上升时,要用20%三唑酮乳油每亩30到50毫升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2千克兑水喷雾,一般情况下,一 次防治即可控制危害。秆锈病在我国发生是比较少的,它的防治措施和叶锈病,条锈病基本相同。5. 采用一喷三防的关键防治技术 冬小麦主产区一喷三防技术是在小麦生长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混配喷雾,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确保小麦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