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湿害指的是土壤持续渍水缺氧引起作物生育不良。一般作物在土体孔隙率小于20%,或者土体空气组成中氧气少于12%时,根的有氧呼吸受抑制,生长随之衰弱。 湿害表现一般为生长滞缓、植株黄化。麦类湿害,茎伸长受阻,分蘖不良,茎有稍硬化倾向,根暗褐色,叶尖可能呈淡褐色。春季气温上升到15℃(白天)以上时,微生物活动开始转旺,土壤趋向还原,根系可能出现黑色还原物(FeS)污染。 作物湿害原理 土壤渍水,阻绝空气进入,作物根有氧呼吸衰退,氮、磷、钾等养分吸收减少,铁、锰摄入增加,导致组织坏死,加速木质化等。同时,因缺氧呼吸所产生的能量仅为有氧呼吸的1/20,所以细胞机能衰退,而且缺氧呼吸的产物酒精有毒,危害根系。长时间渍水,作物生长渐趋衰竭,最终导致死亡。另据研究认为:乙烯作为土壤缺氧的伴生产物,对加重湿害有一定的影响。当土壤中的氧下降到1%以下时产生乙烯,乙烯对作物根伸长有害,如大麦在0.3毫克/千克时根长下降50%。 作物的耐湿力 其强弱取决于根系对氧的需求量。甘蓝、菜豆耐湿力最弱,要求土壤孔隙度在24%以上;耐湿力最弱;大麦、小麦、黄瓜、芜菁等耐湿力中等,要求孔隙度在20%以上;水稻耐湿力最强,要求孔隙度小于10%。 作物耐湿力还取决于其生理生态特性: ①通气组织发达情况。地上部(茎叶)向根供氧的通气组织存在或在受湿害胁迫下容易发达的,耐湿力强。 ②发根能力强弱。根受湿害,机能下降或死亡。如果在环境较好的部分如近地表部分能发生气生根的,耐湿力强。 ③根组织木质化程度。根表皮或根毛木质化容易的,可减少因土壤在还原状态下产生的还原物质侵害,耐湿力也比较强。对麦类耐湿性观察表明:耐湿的品种一般茎秆和根较粗、矮秆,由茎向根供氧能力强。在过湿土壤上种植时,大多茎叶上出现较浓的紫红色(花青素积累较多)。 作物湿害防治 湿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地下水位过高。土壤质地粘重持水力强,土体结构坚实空气流通扩散速度慢。气温升高时作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呼吸旺盛耗氧量增加等加重湿害。防治关键在于降低地下水位。对麦类要保证地下水位低于30厘米(砂土)至40厘米(粘土)。为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排灌设施,以排除地表水及土壤的内滞水,必要时应敷设暗管。播种整地时干耕燥整、土块下(层)粗上(层)细、深沟高畦等有利于排水的均有助于减轻湿害。 ![]() |
|灵芝网|火龙果网|种地网|手机版| 耕种帮种植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2-5-21 04:58 , Processed in 1.22429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